新华网昆明5月15日电(念新洪 普凡)在云南衡水实验中学西山校区,有一群来自香格里拉的学生,搭乘教育扶贫的列车,他们从雪域高原来到昆明,书写下一篇始于冒险、久于拼搏、不断逐梦的精彩求学记。
沙文洁从一开始的害羞,到如今变得开朗自信。
求学记,始于一场“冒险记”
从哈巴雪山下的三坝乡坐车,一路颠簸4小时到达香格里拉市,再搭乘长途卧铺客车,10小时后到达昆明南站,然后继续坐车前往学校。第一次从家乡到云南衡水实验中学西山校区,沙文洁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的“冒险”。
昆明“迪庆高中班”2016年启动,是昆明对口帮扶迪庆、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一次全新实践,项目共委培三届学生,学费全免。第一届共35人进入衡实就读,第二届学生人数增加到了40人,沙文洁就是其中之一。
学习成绩优异的何迪成为班级“清北之星”。
面对到昆明读书的好政策,沙文洁起初却十分纠结,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一样的学习环境,都让她心中隐隐担忧。同样纠结的还有成绩拔尖的何迪,“一方面不太想离开家乡,那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但另一方面昆明的教育资源肯定是更雄厚的,也想出去见见世面。”同一届的拉姆央初,则对衡实的教学方式有些害怕,“听说管得很严,压力超大,不知道扛不扛得住。”
最后的选择关头,何迪决定赌一把,到昆明来上学。面对身边劝阻的声音,小伙子潇洒地开起了玩笑,“就破罐子破摔吧!”拉姆央初抱着“咬咬牙苦三年”的决心,同样选择了衡实。沙文洁则在当地高中和衡实之间举棋不定的时候,先行被后者录取,被“命运”推到了昆明。
热爱体育的康龙生,非常喜欢学校的体育设施。
求学记,也是一幕“变形记”
“在香格里拉每天早上都要喝酥油茶,在昆明是没有人会帮你做的;在香格里拉基本见不到烦人的蚊子,但在昆明还挺多……”刚到衡实的时候,何迪有说不完的不适应。早何迪一年进入迪庆班的康龙生,刚进校时更因为水土不服和缺乏健康意识,肠胃病犯了导致其住院治疗。
除生活习惯的差异外,第一次独自离家的沙文洁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单,“人生地不熟,一个朋友都没有!军训的时候,一给爸妈打电话就忍不住掉眼泪,晚上在被窝里也偷偷哭过。”
为了让香格里拉的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衡实特别安排了迪庆当地老师跟班管理,并采取混合编班,让他们与昆明本地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那么这些“格桑花”的适应能力如何呢?记者日前到访时,曾经“水土不服”的何迪和康龙生,一个当上了班里的班长,一个成了学校的“体育明星”。何迪告诉记者,他和班里昆明本地的同学早已打成一片,也跟他们去了不少地方,“我觉得自己都可以算半个昆明人了!”
曾经因为想家而掉过不少眼泪的沙文洁,也逐渐自信和开朗起来,“来昆明读书之前奶奶和妈妈都叮嘱我,到外面要小心一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但我发现‘外面’并没有那么可怕,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挺好的。”一开始内向、羞涩、说话都不敢看人眼睛的沙文洁,现在已经成了宿舍小姐妹口中霸气又体贴的“沙姐”。
拉姆央初在班上担任班长。
在逐步适应衡实、适应昆明的过程中,“格桑花”们也充当“旅游大使”,给身边的同学推介起香格里拉来。“高一刚来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居然问我,你们那里是不是骑马上学。”回想起刚到衡实的趣事,何迪忍不住发笑,“没想到他们那么不了解香格里拉,后面我就时不时给他们讲讲家乡的风土人情,不少人心动想去呢!”拉姆央初则捎来了奶渣、牦牛干巴等特产,带同学们体验“舌尖上的香格里拉”,“他们特别爱吃,前两天还催我打电话回家,让我妈再寄点来。”
求学记,更是一场“逐梦记”
“个人成绩名列前茅,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衡实高一68班门口张贴的“光荣榜”上,“学习最强”得主何迪在自己的照片旁留下了一句霸气的话。何迪说,衡实的教育资源比自己想象得还要好,就该好好把握、努力学习,“给我一个好的平台,我不会比任何人差。”采访中何迪还特别提到了学校开设的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高大上”的选修课,“让我大开眼界,我已经决定将来要攻读计算机一类的专业了,争取能考上国内顶尖大学,去更大更高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
沙文洁的“大学梦”,则饱含了一份对家人的感恩和回报。“尽管家境一直不好,但爸爸总说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兄妹读书。去年哥哥很争气地考上了云南大学,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我将来一定要考上更好的大学,让爸爸为我开心和自豪!”
尽管已经走出香格里拉来到昆明,未来或许还将走向更大更远的城市,但沙文洁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我大学想学医,因为香格里拉的医疗水平跟大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学成之后,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当一名医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