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长水教育集团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用爱心回报社会。5月26日,在六一节到来之际,中共长水教育集团党委、民盟云南长水教育集团支部、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区启迪小学以寻甸羊街镇多合完小为教育精准帮扶工作结对爱心助学对象,联合开展定向爱心助学活动。当天,学校收到了集团的爱心捐赠——1300本图书及一台复印机,125位同学也集体写下了他们的节日愿望。
当天,长水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马自坤,呈贡非公党工委派驻集团党建指导员许德志,云南衡水实验中学(集团)校长桑海勇,民盟长水教育集团支部副主委王振虎,长水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赵汝焕,呈贡区启迪小学校长魏凯虹等集团及学校领导,市、县、镇扶贫工作队和寻甸县公安局、羊街镇党委、镇政府、羊街镇派出所、羊街镇中心学校、多合村委、多合完小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出席了当天的捐赠仪式。
多合完小校长瞿兴祥致辞
“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是长水教育集团的捐助、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精神力量。长水教育集团乐善好施的义举,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激励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多合完小校长瞿兴祥在捐资助学仪式上致辞道。
羊街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杨加年讲话
“您们送来的这1300本图书,正是孩子们最需要的‘精神’粮食,我们将把你们所赠的图书和设备管好用好,使其发挥作用,造福学生。我们也会号召广大师生们把长水教育集团的这份爱心永远传递下去,让学生们好好学习,老师们努力工作,将来回报社会!”羊街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杨加年在致辞中说道。
在捐赠仪式开始前,多合完小的少先队员代表们为参加活动的领导们分别配戴了红领巾,并献上了崇高的队礼。
少先队员为集团领导配戴红领巾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们收到了来自长水教育集团出资捐赠的1300本图书以及复印机一台,这1300本图书,凝聚了集团对大家寄予的厚望,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多看看这些图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用智慧开启你们梦想的大门,在图书的世界里遨翔。”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捐赠仪式正式开始。
长水教育集团的相关领导将一叠叠用礼花扎好的图书亲自交到学生代表们的手中。
“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在递交图书的同时,领导们不忘为同学们留下一句温暖的鼓励。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纯洁美好的愿望,在多合完小孩子们的心里面,究竟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秘密”愿望呢?为了帮助更多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六一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长水教育集团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愿望箱”。
学生们认真地写下自己的愿望
将愿望投入愿望箱中
一个愿望、两个愿望、三个愿望……125名学生,满怀希望地将他们的愿望投进这个红色愿望箱。
为了表达对长水教育集团爱心助学的感谢之情,多合完小学校特别制作了一块感谢牌,学校的孩子们也亲手绘制了一张张感恩图画,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无声地透露着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内心。
多合完小学生代表李颖丽发言
“今天,长水教育集团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为我们捐资助学。这次助学行动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学校图书不足的困境,更使我们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爱,使我们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更加勤奋刻苦,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决不辜负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和学校寄予的期望,在生活中,我们会诚恳待人,关心他人,学会感恩,让人间处处洒满真情。” 多合完小学生代表李颖丽在发言中说道。
马自坤为同学们寄语
“捐赠助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学们你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并不贫穷,你们求学的历程中也不孤单,从此刻起,你们又多了一个关爱你们、支持你们的朋友,你们在学习中,又多了一份期待。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希望各位同学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早日学业有成。希望你们把暂时的贫困作为精神财富,把感激之情化为成才之志,发奋之源,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报答父母,报答社会。”长水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马自坤为同学们送上了殷殷的寄语。
◆在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建立教育帮扶示范点;为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开办藏族高中班;对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民族小学师生实施捐资助学……今年以来,云南衡水实验中学“教育扶贫”“名校融合”的深入实践,惠及了更多的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孩子。
◆2016年6月1日,长水教育集团在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木老元民族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当天,集团董事长张韶维、云南衡水实验中学领导为木老元民族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笔记本电脑、文具、书包、知识图书等价值20余万元的助学物资和25146.2元慰问金。
◆2016年6月,长水教育集团在昆明市寻甸县羊街镇多合村举行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帮扶示范点挂牌仪式,对羊街镇多合完小实施助学帮扶。
◆2016年8月,来自香格里拉县的35名学生到云南衡水实验中学西山校区报到入学,这是学校开展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教育工作的一次全新实践。